以“微”力量促进教学相长

2023-04-24 816
分享到:

以“微”力量促进教学相长

曾传波

微课,这种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短小的教学片段介入教学的方式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既成为一种教学模式,也成为了一种学习的方式。这种能突破时空限制的微教学、微学习,正成为促进教学相长的一股新力量。

一、  “微”力量促进研、教统一

我的微课诞生于教学的需要。那么我的微课是如何产生的?

(一)  自身对制作技术的研究触发创作动机

微课至少需要两大方面的技能。1、教学的技能  2、多媒体制作的能力。教学的技能作为教师来说,不在话下。多媒体融合制作的能力需要平时有意识地研究和积累。

作为我个人,一直是网络微课的受益人。网络学习的好处就是学习自由度大,可选择性强,学习的成本低。我的音视频的编辑技能,100%来源于网络的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音视频制作的软件和素材。网上高手的一些精彩作品曾给了自己很多的启示,萌发亲自制作的冲动。

(二)突破常规教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激发更多学习的可能

我的正式面向学生的微课是从一页纸的《玩数学》开始录制的。那时,为了打造学校的教学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应对当时的抽考,数学组开始了《玩数学》教材的开发。《玩数学》校本教材经历了每周在基础题后面附做一两道题到一整页的思维训练模块,再到一本书,再到现在《超脑麦斯》。无论是一页纸,还是一本书,知识的呈现都是以静态的方式出现。这种靠学生自己阅读例题然后做练习的方式,对于热爱数学的学生来说,还能起到一些作用,而对于中下学生来说,作用就可以忽略了。 从教学的经验上来讲,面对这种思维性很强的东西,,学生如能借助更直观的、动态的表象去理解和认识抽象的、静止的事物,效果更好、效率更高。那时开始,我尝试将教学内容搬上屏幕,活化原来静态的教学,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来降低学习的坡度。而这一方式的运用,在学生中获得了更高的完成率,为很大一部分中等以及中偏上的学生搭建了一座学习的桥梁,反馈较好。因此,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做的事情。

而后来,在我接手的班级中,教学时间在一年和一年以上的,基本上都开展了这样的微课服务。

二、“微”力量促进自主成长

微课也能综合性地体现一个教师的素养。

(一)    常规微课促进自身基本功的提档

微课虽小、他也是课。 它涉及到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切入点的把控,语言的精准表达,书写中体现的工整美观度等,这些都是对教学素养的现实考验。

现实中发现:自己制作的微课,第一学习者往往都是家长,家长会在第一时间评判你的各方面的表现。因此,知识性上要求不能出错,讲解上还要深入浅出。当时我想:自己做的微课能把大部分家长教懂了,也就基本合格了。(事实上,从家长反馈的信息中,这一点,很快就达成了)如果在过程中,普通话基本标准,语言表达清晰、准确、简练,时间把控合理,如果还能产生一点美感,那就更不错了。在多年的微课制作中,我始终在这些方面有意识提升自己。现在回过头来看,相关的能力是逐步得到了提升的。

(二)    竞赛性的微课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促进自我观念革新

竞赛性的微课与普通微课有很大的不同。普通微课更看重实用性,而竞赛性的微课必须做得更精致。首先需要更高的着眼点,更多的创意,更合理的选材。其次需要紧跟微课的潮流,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和表现方式。我的竞赛性的微课从简单录屏 —— 录屏+批注———手绘动画微课———虚拟形象引入(人物从静态到动态)------真人出镜微课(抠像)。所用到的技术层次也要不断更新迭代。

(三)  对教学内容的二度创作促进深刻反思,提升教材研究能力

我自己做过的竞赛性的微课,基本上都与我上过的公开课有关。从常规的面授课堂到竞赛微课的制作,其实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既要浓缩,又要进行创新变化。一般都需要对常规内容进行取舍或增补。在调整的过程中就是一个深刻反思的过程。竞赛性的微课每次制作的过程大概都会超过一个月,过程中会随着对教材一步步更加深刻的理解不断调整内容和呈现的方式。获过奖的《鸡兔同笼》、《3的倍数的特征》、《数与形》、《年月日》等, 都是在原有常规研究课的基础上再度创造。这个融创的过程有效提升了对教材的研究能力。

三、  “微”力量促进家长认同

优质的微课,可以让家长在微课中感知你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快速建立对你的信任。试想,一个具备能把复杂的思维题深入浅出地讲清楚的老师,相信在普通课的教学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多得到一份家长的认可,更利于自身教学工作的开展。

同时微课的介入,也可以引导家长反思。我们常说:学,然后知不足。当学生参与到这类知识的学习呈现出不同的状况时,一方面会引导家长反思孩子自身现实学习能力的大小,避免盲目提出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会引导其反思自己家庭教育缺失的东西以及还可以努力的方向。

四、  “微”力量促进提质增效 

(一)提升个人业务素质,促进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我先后制作的微课超过200节, 过程中参阅过不同版本的思维训练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精选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系统把控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录制过程中力求精益求精。有内容为了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或是为了更加简练、准确的表达曾反复录制过多次;有的年级段的微课为了调整为更合理的内容和适应当时学生的学情,还整体上重录过。这些经历回过头来看,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也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个人业务能力的精进,促进了常规课堂教学品质的提高。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在一部分学生中可以明显见到成效,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一定程度地发展。思维训练题有其解题的套路,学生在适当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快速进入解题的程序。而这种解题的能力在应对中学的选拔考试和解答抽考中较难题型时,是产生过积极作用的。

(三)、培养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

微课发布在网上,学习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学习有更多的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考验了学生的自觉性,也潜在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坚持做,学生坚持学,驰而不息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学习的韧性,发展自学的能力。自学能力的高度发展,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微”力量促进课堂拓展

“四有五环”课堂倡导有拓展,以在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数学视野,提升思维的品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而这种空间的构建,不仅仅可以在课内,也可以适当延伸至课外。

通过网络发布的系统的思维训练微课,是“四有五环”课堂中拓展环节更广泛意义上的实践。它长时间地在课外践行了“有拓展”这一环节,为一部分孩子的思维发展助了一把力同时因为微课在网络上便于分享,所以受益的学生其实也从自己的班级拓展到了班级外。

当前在双减背景下,这种思维性的微课的内容有待商榷。我们可以思考更加符合当下教育理念的拓展内容。比如在数学学科,可以尝试做一些数学文化推广的微课,或者是数学步道实践活动方面的微课等等。也可以在其他的科目里构建微讲解、微话题、微演示、微讨论等等。

结束语

综上,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教学相长。而我个人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只是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渠道。把教育教学需要和教学科研相结合,相信我们会有创造出更多有新意且高效的教学模式。